如:《春江水暖》,村標石質優形美,紋理變化豐富,形象生動逼真。此為早期地表石,飽受風砂洗禮,表皮呈現出獨特的魅力,無需任何保養,只要上手一盤,就有非常到位的包漿;又因其造型完整,四面可賞,作者一眼便抓住其酷似回頭雛鵝的憨厚動感,特別設計出水浪形底座。布局時,作者將鵝首部分的浪花紋渲染夸張得高聳密集,而鵝尾部分又趨于平緩流暢,同時將正面部分浪花移開,使人仿佛能聽到紅掌撥清波的劃水聲,并感受到其腹下的輕盈托力,生動細膩地將雛鵝憨態可掬、悠然自樂的神情釋放出來。在雕刻手法方面,此座則完全延用了清代蘇派深淺浮雕的技法,工藝精湛,將水浪的紋飾表現得十分傳神而富有韻律,從而將賞石作品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,此件作品可稱為一件構思巧妙、技藝高超而奇石本身又有很強藝術感染力的賞石作品。
又如:《氣潤千秋》古村標石,典雅恢弘的氣場是其最突出的特質,讓人一眼就被雍容的氣度、靈秀的內涵所吸引。這枚奇石也是地表石,石皮蒼古,包漿老結,淡雅瑩潤的珠灰底色上隱嵌著暗紅色的細筋,如脈絡般貫繞于石體周身。整枚古石虛懷若谷,意韻連綿,端莊嫻雅,承載著古人對賞石迷一般的理解。此石底座簡潔典雅,座口嵌石處柔和流暢,整體風格舍棄了一切過度的修飾和雕琢,以最質樸典雅的突乳來強調一種古典的美。圓潤的突乳看似隨意的分布,但卻恰到好處地呼應了奇石的虛實平衡,奇正相存,飽滿敦厚的底座淡化了石體本身在厚度上的略微單薄,細致的腰線突顯了底座本身的細膩感,整件作品氣韻相融,古意盎然。